业内人士分析,尽管房地产市场陆续有政策利好,但行业已从“黄金时代”进入“白银时代”,企业面临资金短缺、去库存难的问题,“强强联合”是应对困境的一种策略。
“双万联手”或优势互补
昨日下午,多日来一直在13.5元至14元间上下振荡的万科在收盘前半小时内突然拉升至14.7元,涨幅达到5.6%,多个房地产股也都出现了同样的涨势,如金融街(000402)也几乎同时从12.89元拉升至13.7元,最后以13.59元收盘。有业内人士分析:应是受到“双万联手”刺激。不过,万达商业(03699HK)昨日微跌1.69%。
万达、万科目前在商业、住宅中各占龙头地位。截至2014年12月31日,万达集团旗下的商业地产公司总收入达1078.71亿元,较2013年增长24.31%。5月8日,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公布其截至2015年4月的未经审计经营数据,1~4月万达商业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额约为271.70亿元,累计同比增长18.8%;1~4月累计合同销售面积约311.63万平方米,累计同比增长55.8%,仅4月份万达商业实现合同销售额达104.76亿元,合同销售面积达121.18万平方米。
而2014年万科实现销售金额2151.3亿元,同比增长25.9%,在全国商品房市场的占有率由2.09%提升至2.82%。
中国指数研究院广州分院院长张化学分析:“对万科来说,在商业上鲜有突破,而通过与万达联合,可以迅速弥补商业方面的短板,在城市配套服务商的路上走得更快更稳。对于万达来说,近年来也是转型不断,从电商到旅游地产等,到海外大举扩张,但根本上万达的销售收入仍是住宅(包括公寓)类产品。可以借助万科在住宅标准化、产业化等方面的领先优势。”
他认为,两大巨头合作标志着房地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,企业间的合作、并购将更多。
业内:开发商难独扛重担
万达和万科并不是第一次被并提,自两个企业“发家”开始,他们就频频被业内“相提并论”。2001年被业内认为是两“万”的分水岭,万达以“商业+住宅”两条腿模式开走,而万科以住宅专业化为定位,经过之后的“黄金十年”,他们分别成为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的“头牌”。
张化学认为,目前万科和万达分别面对不同的问题。万科的问题是从住宅开发商到城市配套服务上的转变过程中,商业能力欠缺,阻碍转型速度;万达的问题是大量的商业沉淀占用大量的资金,住宅开发过程中标准化、产业化和房屋质量有待提升:“房地产市场进入白银时代,对开发商的产品能力、管理能力、融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依靠单一竞争力将面临一定的挑战,因此企业间通过相互合作、并购可以实现优势互补,提高总体竞争力。合作、代建等都是比较好的做法。”
广州中原地产项目部总经理黄韬认为,强强联合可以在大型项目的投标、开发上展现各自优势,但互补中唯一风险就是能否实现“1+1大于2”:“如果这种联手只是个别项目合作,那炒作大于实际,如果是战略的联盟,那么就有可能产生很大的能量。”
现状:房地产企业困难重重
房地产企业的联手并不是第一次出现,以广东市场为例,保利、越秀曾经合作“岭南林语”项目;而广州亚运城就是由富力、碧桂园、世贸、中信等几大发展商联手建立的;而珠江新城的天銮项目由新鸿基负责商业部分,合景泰富负责公寓部分,富力负责写字楼部分。
“虽然区域发展需要发展商强强联合来承担项目,但是目前在整个市场中,这种合作还未是主流。”黄韬认为。不过,发展商面临的困难令他们也需要实现转型、寻找出路。黄韬认为,发展商面临的困难是多种的,一个是资金困难、销售去库存难度,一个是发展遇到瓶颈:“比如万科在住宅发展上已经到了极致的程度,需要创新。”另一方面,宏观经济的影响导致房地产企业的利润下降、成本增加。
他分析,目前整体市场分化更为严重,一线城市、都会城市的一手市场较好,今年有可能出现价量回升,如广州市场自去年三四季度回暖后,今年复苏迹象更为明显,而5月行情预计向上。但三四线、五六线城市预计今年未必能够止跌。
不过,在他看来,商业地产的压力大于住宅,原因是受到电商冲击,实现商业转型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。
万达
2000年后将战线收缩在以商业地产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,创造了万达特色的商业地产模式。
几年时间内,产品更新到第三代,目前正向第四代过渡。创造性地开发了单店、组合店、城市综合体三代产品。
“现金流滚资产”的租售结合的商业地产模式。
销售金额约362亿元。
万科
早期确立了以经营房地产业务为主,并涉及商业零售及工业制造的大型股份制企业。
从最初获“鲁班奖”的荔景大厦到城市花园、四季花城到万科城等,目前住宅产品已更新到第三代。
住宅快速滚动开发,追求IRR。
销售金额约368亿元。